|
这是加拿大境内的“马蹄瀑布”。站在几十公里之外就能看见腾起的冲天水雾,也能听到震耳欲聋的轰鸣声。“雾 ...
7 ]. V- z" Y9 d: v! C
这是加拿大境内的“马蹄瀑布”。站在几十公里之外就能看见腾起的冲天水雾,也能听到震耳欲聋的轰鸣声。“雾中少女号”观赏游船正在迎着风浪前行,因为只有接近大瀑布,才能被它的魅力所征服。
1 V# d2 H' ?% U, D& O摄影/LesterLefkowitz/C
2 o0 ~+ b7 R+ [4 f0 J' t) J6 f% {) c
3 ?+ L" ]6 y8 c& u$ C5 V尼亚加拉大瀑布是世界上最有名的三大瀑布之一。由于尼亚加拉大瀑布地处加拿大和美国的交界处,那里也是加拿大和美国最发达的五大湖地区,因此每天观者如潮,那么尼亚加拉大瀑布的特色和魅力是什么呢?它会永远这样轰鸣咆哮、一泻千里吗? 0 P: o" L2 h" C
3 r# f6 {1 n6 K! Q; [2 M尽管有人说,尼亚加拉大瀑布(简称大瀑布)是加拿大最“俗”的一个景点(其实是一些人旅游开发的做法俗,与大瀑布无关),它也没被评上“世界遗产”(也是因为人为痕迹太重,就大瀑布本身来说是当之无愧的)。但是它的魅力还是难以抵挡。每年有1200多万人,涌入这里来一睹大瀑布(大瀑布分三部分:加拿大的“马蹄瀑布”、美国境内的“亚美利加瀑布”和“新娘的面纱”)的丰采。
1 h: z- o) F3 \) N( N9 A& j7 j* K
: I6 H* d1 e) b+ Z$ S从多伦多出发到加拿大这边的大瀑布,汽车行驶了大约一个多小时。离大瀑布还有几十公里,我就远远地看到了一团白色的云雾在平坦的大地上升起,像原子弹爆炸形成的蘑菇云。 / p. K, q3 B( h$ ?- ]
7 l* o) J; P1 v$ L- h( c到了大瀑布,我们还不知道,因为大瀑布所在的地方已经是一个繁华的市镇——尼亚加拉瀑布城。街上熙熙攘攘,大瀑布就在街边的峡谷里,进入大瀑布区,观赏大瀑布,竟然不收门票,没有一道大门卖票收钱,我们就这么走近了大瀑布。满耳是大瀑布的轰鸣,街上飘浮着细小的水珠,走到街边的栏杆处,就能看到美国那边的“亚美利加”和“新娘的面纱”瀑布,但它们都没有加拿大这边的“马蹄瀑布”壮观。 ; v5 y+ O; m& `( g# m: C
. `6 K! L' K6 p) ~& Z许多人都不知还有一个“新娘的面纱瀑布”,因为它只能算是“亚美利加瀑布”的一个小小的分支,它之所以有名或者单算一条瀑布是因为这样的原因:美国那边修了一个隧道下到瀑布下,从一个“风洞”里钻出来时,正好和“新娘的面纱”相遇,随着一声巨响,“新娘的面纱”会向你扑来,带给你一身水雾和惊惧。
4 T/ S8 _( y1 p4 ]9 }0 l$ q; c5 ], `0 _0 D
大多数介绍大瀑布的文字都是轻描淡写,知名作家更不写描绘大瀑布的文章。但有一个例外:1842年,英国作家狄更斯在观看了大瀑布后说:“要用语言文字描绘这个造物的神奇,简直就是浪费唇舌”,但他还是忍不住写下了自己观看大瀑布后的感想:“在世界上再也难找到另一个更接近上帝的地方了。”他在游记中还写道:“我走遍瀑布地区的每个角落,从不同角度观赏瀑布……即使是特纳在其全盛时期创作的最好的水彩画也未能表现出我所看到的如此轻灵,如此虚幻,而又如此辉煌的色彩。”但另一位知名的大作家王尔德却对大瀑布不以为然,他在听说了美国很多新婚夫妇喜欢到大瀑布旅游这一消息后说:“尼亚加拉大瀑布必定是美国人婚后生活中第二件令人大失所望的事”,作为一个曾因同性恋而坐牢的王尔德说的第一件令人失望的事当然是指婚姻了。
% Y4 b# f* V+ I K7 a7 N, e3 V9 N: p0 Y5 a
我不知王尔德是因为对人类婚姻失望而“厌乌及屋”牵连了大瀑布,还是他就是对大瀑布本身失望。对大瀑布本身失望也是完全可能的,许多闻名的自然景观,由于观看的角度、距离、时间、季节的不同,每个人的感受是不同的。比如像珠穆朗玛峰这样的世界第一高峰,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观感。我有一位朋友,慕名前往珠穆朗玛峰,晚上到达珠峰脚下的大本营,第二天一早起来,他钻出帐篷,环顾四周,逢人便问:“珠峰在哪儿?”一位藏民指着前方的山峰告诉他:那不就是珠峰吗?的确,前方的山峰就是珠峰,但由于距离较远,珠峰显得并不很高,完全不是他心目中那高耸入云的形象,他不由得大失所望,嘴里嘟囔着:“这就是珠峰?给我几个馒头,我也能登顶。” d4 N/ P8 o# N* m3 m
. K% F, r' S& Z' H0 H' z' h尼亚加拉大瀑布也是如此,如果你在远处看,大瀑布并不如想象的那样磅礴壮观,想一想,3个瀑布都是50多米的落差,宽度是:加拿大这边的马蹄瀑布宽800多米,美国的“亚美利加瀑布”的宽度则小多了,是300多米,“新娘的面纱瀑布”就更小了,仅仅几十米。在大地上这样体量的景观太多了。但这只是远观的感觉,只要你接近它,感受就完全不同了。
3 y& G1 B! Q; q4 i% T- }
- v( k( d9 e& _& r$ ?我猜想王尔德之所以对大瀑布失望,是因为他只是远望,而没有走近。像大瀑布这样的景观,远望是不能领略它的风采的。必须走近,越近越好。因为大瀑布不是一幅画、一件视觉艺术品,它是一门集中了听觉、触觉以及多种复杂心理感受的综合艺术,只有走近它,在震耳欲聋的咆哮中,在漫天的水雾和四溅的水沫中,在群群水鸟穿云破雾的上下翻飞和尖厉的鸣叫中,你才能了解大瀑布。 3 X7 X- g3 k: j# `0 R7 o! M
& w0 W7 }: F+ R( H
大瀑布的管理者深谙其中的道理,因此他们给每位游客发件雨衣,然后用船把游客送到瀑布下。他们还开挖了隧道,用电梯把人送到瀑布后面的岩洞里,让人们来到瀑布的背后,让你在最近的距离感受雷霆万钧的水是怎样倾泻的,你甚至还能伸手去触摸瀑布的水幕。你在瀑布的后面和侧面的感觉与你在瀑布前面和远处的感觉完全不同,你好像由路人变成了朋友,当你经过这样一番与瀑布的接触,你会越来越喜欢和赞叹大瀑布的魅力。2 W' o* v. r8 G/ d% e/ [
+ f9 J+ r8 F# j; i& C
我就是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当我在远处第一眼看到大瀑布时,并没有一下子被大瀑布吸引和感到震撼,我是一步步地随着与大瀑布的近距离接触,才被大瀑布的魅力征服的。
8 G0 k4 s, X) p+ Z! `7 M1 P( ~0 O. {$ Z* Y
乘坐“雾中少女号”游船接近大瀑布,是最激动人心的经历。船先是从美国的“亚美利加瀑布”正前方通过,让你在扑来的水雾中经受一番洗礼,冲过水雾后,有一段短暂的平静,接着船将驶近有更大水量的加拿大这边的“马蹄瀑布”前面,忽然像暴风骤雨降临,满船的人惊慌躲闪。面对着群鸥翻飞、白玉喷涌、翡翠如壁的精彩画面,你却因为水汽不能举起相机时,不由得心中充满遗憾,但大瀑布的美已经走进了你的心里,你再也不会对它无动于衷了。我觉得更遗憾的是,船在离瀑布还有很远的距离时,就调头回返了,如果能再驶近些,将更加惊心动魄。 4 w/ I+ n* @& ]9 B: T
" v+ c/ v) w7 Z5 {/ ?6 l' ]大瀑布让我看了一眼,就终生难忘的地方是在泰伯岩(Table Rock),那是大瀑布边上的一块坚硬的石灰岩。在那里我见几个观瀑的人转身离去,留下了一个空位,我并不知那里是观瀑的最佳位置。我走过去,探头一望,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凉气,原来急速汹涌的尼亚加拉河的河水就是在这里跌下深渊,一去不返的。如果河水是浑浊的,也许不会给我如此强烈的印象,偏偏那河水是翡翠一样的绿色,好像一块巨大的厚厚的精美绝伦的玉雕作品在一条输送带上要运送到某个地方,突然前方出现绝壁,但是谁也找不到这输送带的开关让它停下,只好眼睁睁地看着那巨大的美玉跌落下去。在那绝壁开始的地方是一条清晰的伸向远方的线条,像跳水运动员前面跳板的边缘。就是在这里,巨大的翡翠突然融化变软,向下弯去,又像一块巨大的厚玻璃板,突然炸裂,被掰成一块块的碎片,向深谷掷去。灰暗的河水从远方流来时,谁也没有注意到它的美丽,只是在它即将纵身一跳时,我们才发现了它惊人的魅力,从这种意义说,尼亚加拉大瀑布是把美毁灭给你看。
( k9 o! l# Y7 g3 z: m' S5 C& E7 o( f9 f& H& }5 G
当我被大瀑布的美吸引,沉默不语时,陪同我们的日本人森川先生说话了:“真是不可思议,这大瀑布跌下来的水每秒5660立方米,每分钟339600立方米,这些水能装满一立方米的浴盆339600个,一天能装满这样的浴盆近5亿个。更不可思议的是它就这样已经流淌了几万年。”森川先生是多伦多旅游局的官员,他因为工作的原因,不知来过大瀑布多少次,但每次都会被大瀑布震撼而发感慨。 ) W0 r3 B3 ?# {9 ^
S( Z9 f1 u2 ?, J4 S6 `我不知为什么大瀑布让他想到了能装满多少个澡盆,即使没有大瀑布,尼亚加拉河不是同样也能一天装满这么多个澡盆嘛。望着他陷入遐想的样子,我在想,大概他的脑子里已经出现了近5亿个澡盆平铺大地的景象,那一定很壮观,但那仅仅才是一天,如果一年呢,地球上一定摆满了由尼亚加拉瀑布的水灌满的澡盆。尼亚加拉大瀑布已经流淌了至少是几万年,那能装满多少澡盆呢?
7 a! n- k+ o7 b& D5 |9 V0 B5 Q8 W' S, {6 i' ~6 h
想到这,不禁笑了起来,不由地又回到开始的问题:为什么大瀑布让森川先生想到了能装满多少个澡盆?当然森川先生的澡盆是一种形象的比喻,是用来形象地说明大瀑布水量之大。当尼亚加拉河在地上平静地流淌时,人们感受不到它的水量,只是当尼亚加拉河在绝壁上展开,整理好队列,一声号令,冲下绝壁时,它以往深藏不露被狭窄的河道所包裹着的雷霆万钧的力量、无坚不摧的气势、了无涯迹的规模、震耳欲聋的轰鸣、令人目眩的色彩都释放和展示出来了。绝壁对河流来讲是一个万众瞩目的舞台、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遇……如果说旗帜只有在旗杆上才能展示飘扬,那么河流只有在绝壁上跳下,才能登台亮相获得凤凰涅式的新生。一条河流在其流程内,或者说在其生命的历程中,如果能遇到一处绝壁、获得一次做瀑布的机会,那将是河的幸运。站在绝壁上,就像站到了领奖台,对河来说,它将表现自己,获得一次难得的高峰体验。
, ]9 I1 {/ |2 k5 i, G
( j- w U4 ~' W这是我关于大瀑布的遐想,不过由这遐想,我理解了森川先生为什么由瀑布想到了能装满多少个澡盆。其实森川先生不过是被大瀑布所展示的滔天水量震撼了,想要用装满水的澡盆的数量来表达对大瀑布水量之巨的赞叹,假如他看到的不是在他眼前竖立起来的一泻如注、浪花四溅、震耳欲聋的瀑布,而是一条在河床中流淌的尼亚加拉河,他对尼亚加拉瀑布水量的感受就不会如此强烈,甚至他可能不会注意到水量这个抽象的概念。是大瀑布把“水量”这个概念用无休无止、日日夜夜、展示在悬崖上的倾泻演绎得淋漓尽致。 / a! c) e# y- E6 x) M4 s9 D
4 w- R0 X. Y: D
至于大瀑布每天是不是能装满近5亿个浴盆,这已经是一个很难说清楚的问题。因为大瀑布的上游已经建起了两座水电站。一座在美国,一座在加拿大。两座电站用巨大的管道将大瀑布的水控制起来,并且截走了一半还多。原来大瀑布每秒5660立方米的流量,现在只是在旅游的旺季,才能分配给大瀑布每秒2830立方米的流量,其他季节只是保证不低于每秒1415立方米的流量。夜里当用电量减少时,剩余的电量将带动强大的水泵将水抽上来存在水库里,用于白天的发电。' E1 s: @: C& k7 {* @! n
# G& H8 v2 X- |! Z! d* R但即使如此,大瀑布的水量也是巨大的。大瀑布的魅力很大程度来自于它巨大的水量所带来的磅礴气势。全世界有许多比尼亚加拉大瀑布落差大的瀑布,在加拿大境内就有好多处,但这些瀑布的水量却无法与大瀑布比,全世界也有一些比大瀑布宽、水量大的瀑布,但落差、水量、宽度三方面综合起来,就没有哪个能比得上尼亚加拉大瀑布了。我们知道全世界还有南美阿根廷和巴西国界间的伊瓜苏大瀑布堪与尼亚加拉大瀑布比肩,伊瓜苏大瀑布的落差72米,但每秒1700立方米的流量,被分配给275股大大小小的瀑布,在总宽4000米的河床断崖上展开。可以想象,场面一定非常壮观,但由于总水量不如尼亚加拉,而且水量又分散了,因此不如尼亚加拉大瀑布更震撼人心。
, b& I8 h* F& B3 r+ ]' ^$ m1 I
) I# e9 l; s) P7 M1 e& I4 S! v2 [加拿大是一个多瀑布的国家。在东部还有一条带状的多瀑布的区域被地理学家称为“瀑布线”。在东北部古老的被称为加拿大地盾的岩层边缘,在落基山脉到中部草原的过渡带,在西部沿海的海岸山脉,到处都可以找到奔腾的瀑布,但加拿大的峡谷却很少有世界级的,这一点和中国正好相反。中国是一个峡谷众多但瀑布缺乏的国家,我们有许多让世人惊叹的峡谷,却缺少像尼亚加拉那样的世界级的瀑布,虽然从平均海拔4500多米的青藏高原到沿海平原,其间有4000多米的落差。这的确是很有趣的问题,这与地质构造、岩石的层理和产状及河流的性质有关。 - k% g% s4 @" f- C V! k6 o
. H, u2 j9 Z2 q6 |& k森川先生对大瀑布这一带极其熟悉,他先是带我们去看岩石中的生物化石。化石的证据显示了这里曾经是海洋,其实这并没有引起我的兴趣,因为在地球几十亿年的历史中,现在大部分陆地都曾经是大海。但森川先生带我们来到了大瀑布下游的峡谷时,我们却感到了十分有趣和很稀罕的事,那就是有充足的证据显示现今的尼亚加拉大瀑布,是不断地后退,才到达今天的位置的。我们眼前的这道峡谷,就是尼亚加拉大瀑布不断后退挖掘而成的,用地理学的话说,就是溯源侵蚀造成的。 7 u% R; w1 ?" l1 I: M6 X
: a3 b3 A; _: H% Q
有“地质学之父”之称的英国著名地质学家莱伊尔在1841年和1842年两度来尼亚加拉大瀑布考察。他在其再版了十几次的地质学名著《地质学原理》中,用了较大的篇幅论述了尼亚加拉大瀑布溯源侵蚀逐步后退的过程。他说:“尼亚加拉大瀑布是说明河流在坚硬的岩石中逐渐掘蚀一个深谷的最宏大的实例。” - H3 g; a% k: Q
$ m2 e- V' z4 D! W
莱伊尔通过实地调查,证明了大瀑布开始的位置在离现在的位置7英里的一个叫昆斯的地方,从那里开始,大瀑布开始一步步地挖掘着坚硬的岩石后退。每年大约后退1英尺,退到现在的位置用了大约35000年。 8 t" k% ]# b/ B6 X
" i" B% n0 K9 Q: D. B' w
大瀑布为什么会后退呢?莱伊尔是这样解释的:大瀑布所在台地,最上层是一层厚度达90英尺的坚硬的石灰岩,下面是同样厚度但岩性较软的页岩。从瀑布上冲到下面深潭里的水,激起了巨量的浪花,再受狂风的帮助,猛烈地向悬崖底部冲击,于是不断地挖掘岩性较软的页岩,逐渐地下面的页岩被瓦解掏空了,于是上覆的石灰岩向外悬伸,有时达40英尺多,如果下面的支持力不够,上面的岩石就会坍塌下来,于是瀑布就后退了,如此反复地进行,瀑布就不断地后退了。 # m- W! ^2 e3 N! d, O7 n0 }
N6 z2 Y9 k1 c( W+ q6 C
然而我感兴趣的是:大瀑布后退了7英里多,在后退的过程中,在35000多年的漫长时间里,为什么它能始终保持这种瀑布的姿态,始终站立着,咆哮着,为什么它没趴下,像常规的河流一样?
2 K( I% V* B- @2 x8 f4 [2 ~7 [' b% o
我们知道大瀑布所在的尼亚加拉河是从伊利湖流向安大略湖的。如果大瀑布始终这样后退,也就是我眼前的这峡谷如果继续后退,再向后退16英里的话,大瀑布就退到伊利湖中了,那么伊利湖水将倾巢而出,造成滔天的洪水。我们知道虽然伊利湖不是五大湖中最大的,但它有25700平方公里的面积,是中国面积最大的青海湖(4500平方公里)的6倍。它的平均深度为18米,比青海湖还深,可以想象伊利湖水涌出那将是怎样的大洪水。
: `# m2 b/ A3 e g, h2 s& ]# e* n7 Y- r- ]
莱伊尔先生对此未作结论。他引用了美国纽约地质调查所对大瀑布的未来所作的判断,他们认为如果大瀑布再后退不到两英里,它的高度会逐渐降低。并且由于地层向南开始倾斜,现在在上面的坚硬的石灰岩,到那时会变成瀑布的底部,于是瀑布挖掘的速度将大大降低,甚至这个过程将停止。就是说那种瀑布后退到伊利湖的情况不会发生。 $ _, R a ?8 K+ y4 n( E3 Q
& K x2 l* F4 [) y; u4 I也就是说那时大瀑布终于不再站立,不再咆哮,不再激扬着四溅的水沫,不再腾起蘑菇状的云团……它趴下了,变成了一条普通的河流了。
9 v- K' e, r( y* ]" I* z$ e4 ^% {1 Y, @% ]
我眼前的将大瀑布分成美国的“亚美利加瀑布”和加拿大的“马蹄瀑布”的公羊岛,无论怎样都将消失,美国的和加拿大的瀑布将合成一个,这只是个时间的问题。 5 @7 @8 x5 m8 d- q* Y1 F
; [2 J2 k$ M [6 A
然而我眼前的这一切:大瀑布旁,用于观光和享受美景、顶层建有旋转餐厅的高达160米的斯凯隆塔、美能达公司建造的20多层的嘹望塔,还有那些酒店、商场,还有赌场,当大瀑布逐步向后退去,或者走向消失……它们会怎样呢? E* t8 r% @- h0 {
+ X. F7 T( b& t3 @ ~# y ]( U5 J回到北京后,我见到了我的朋友地貌学家杨逸畴教授,我们谈起大瀑布,他曾经去那里考察。他告诉我一个的消息,为了减缓大瀑布后退的速度,美国军方曾经把大瀑布的水引走,在岩石上涂抹了一种抗侵蚀的涂料,使大瀑布后退的速度大大减缓了,已经由原来每年约1英尺减小到现在的几厘米。3 Q' F$ X$ [& Z" u' P5 z% i
* s8 Y1 S; `; F6 i然而我看到的资料则把大瀑布后退速度的减缓归功于上游两个水电站的建设,似乎是水电站的建设,引走了水量,由于水量的减少,侵蚀的速度才变缓的。 2 e: O( C: W4 T% }5 }
' `' m/ Q" V: T4 m) J# }
我在想,人们的种种努力,无非是表达了这样一种愿望:无论如何,人们都不希望大瀑布后退、倒下,人们希望它永世长存,希望我们的子子孙孙都能看到大瀑布的雄姿,听到大瀑布的轰鸣,都能走近大瀑布,让大瀑布溅湿他们的衣衫,荡涤他们的灵魂……
) B8 X, l6 O8 ]* m$ P4 {" s6 _* }* x
; [) h, m6 O s9 |9 Z& f! S) ~
这是尼亚加拉大瀑布全景。从这张照片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大瀑布的构成。尼亚加拉大瀑布被美加交界处的公羊岛一分为二。照片左边是美国境内的亚美利加瀑布以及一个极小的分支“新娘的面纱”;右侧是加拿大的马蹄瀑布,它的规模、水量和宽度要高于美国瀑布大约2倍。
. d5 w* B/ c8 k6 d9 e0 k3 ]8 f5 N* y2 N& R/ D* Y, \
5 O0 z! b: h' h D. O* e! Z+ D! p1.从加拿大的斯凯隆塔上向美国境内的亚美利加瀑布眺望。如今的亚美利加瀑布周围高楼林立,完全破坏了大瀑布本身给人的自然和野性的感觉。斯凯隆塔是专门建在大瀑布旁边用以观赏远景的地方。在塔上的旋转餐厅里你可以看到整个大瀑布的全景。为了安全起见,人们在露台周围装上了铁丝网。
1 D5 j e/ f! A8 L6 ^8 a8 b& V0 K, [
$ z7 J6 n* n1 p) d# A7 }- _7 }& m8 T
2.1859年的尼亚加拉大瀑布,周围是一片原始的荒野景象,根本看不到任何人工建筑,与现在的大瀑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 f5 l+ R- @+ V7 S' Q
摄影/William England/C
7 E$ N8 L, h; I' f$ o3 j, Z% [ O$ e) _ k
) F" T* t: k& k# h! N+ E8 Z% e站在泰伯岩上,正好可以看到尼亚加拉河从这里跌下深渊。河水就在跌落的一刹那展现了美如翡翠般的色彩。
. _/ u8 d4 t, m) _摄影/Richard.T.Nowitz/C
- |8 W; m$ z0 I/ \" ^+ x' S- o, u4 E" f) ~, k" g7 Y% T
: T `2 J; _' M" Y5 k1.尼亚加拉大瀑布成了冒险家的乐园。很多人到这里寻求刺激或一举成名的机会。其中最有名的要算2005年1月号称“高空王子”的杰伊科克伦,用一根重达27公斤的竿子平衡,在大瀑布上方走钢丝。科克伦称自己进行这项“艺术表演”是为了给儿童慈善基金会募钱。
: o4 j3 X2 E; J! M4 O3 S摄影/Dick Loek/C
4 b& L6 W/ P- O; W6 e4 V1 C& s+ H% R$ u4 Y; L, }! ?5 B
3 U- o6 H, h0 V& ~/ m6 H: t4 l1 C7 g! ]2.泰勒夫人是活着征服尼亚加拉大瀑布的第一人。1901年,这位女教师将自己放在一个塞满棉枕的大木桶中顺尼亚加拉河漂下,竟然毫发无伤。摄影/M.H.Zahner/C4 ` h8 D4 m) L3 Q* g& y
$ z# r; n7 t3 K! o
5 P, Z; k x8 V3 J9 Z) z+ `
3.来自美国纽约州的乔治斯达萨克斯就没有这么幸运了。1930年,这位哲学家试图征服尼亚加拉瀑布时在这个木桶里窒息而死。 5 _' f8 a3 J2 `" M, ?+ l
摄影/Bettmann/C
8 d- W$ q0 E6 B3 J" k& M9 V( H; k" ~3 B8 S+ |0 r& X
* H0 z- r7 i7 d5 Q1.接近大瀑布,它倾泻的水柱、惊起的浪花、翻飞的海鸥以及震耳欲聋的轰鸣声会深深地震撼你的灵魂。你会惊讶于大瀑布的水量之巨、眩目的色彩、排山倒海的气势和雷霆万钧的威力。 l) u* u! [3 ^0 ]( ]
$ D- O4 |8 ]/ P1 p/ O
9 K! x9 ?6 @- R) }1 _6 U+ y
2.随着“雾中少女号”向大瀑布挺进,这是最为激动人心的旅程。仿佛走进了暴风雨中,铺天盖地的水雾、散飞的水鸟,让你最亲身地感受大瀑布。
2 X/ Y# O* P3 J* ~摄影/Richard T. Nowitz/C% J* v* X6 [9 [
% e$ k9 Z$ a9 }. \$ C# V9 l
1.大瀑布每年迎来1200万的游客,其中除了普通老百姓之外还有许多名人。他们也不会错过一睹大瀑布风采的机会 ...
- R( F( L$ j& f- j7 I+ ?1.大瀑布每年迎来1200万的游客,其中除了普通老百姓之外还有许多名人。他们也不会错过一睹大瀑布风采的机会。1960年,约翰·肯尼迪在纽约州进行竞选演说时来到大瀑布跟前的观望台上。 8 X5 Z; C. }" G7 h* H" \
7 K& p/ I7 q8 A7 a6 @
2.1991年,英国的黛安娜王妃和威廉、亨利王子乘坐“雾中少女号”观看尼亚加拉瀑布。 ... ...
/ V3 ~: s6 M4 U
2.1991年,英国的黛安娜王妃和威廉、亨利王子乘坐“雾中少女号”观看尼亚加拉瀑布。 & {8 [1 H* d3 S @
摄影/Diana Memorial Fund
( _5 U' Y, [8 ^" \0 G8 Y
5 F" |' i$ c, u$ T- T+ O& ?
3.大瀑布所在的尼亚加拉河的主航道是美加两国的分界线,远处的彩虹桥横跨尼亚加拉河而将两国连接在一起。两 ...
5 h/ `; @( R6 w7 D' e1 W3.大瀑布所在的尼亚加拉河的主航道是美加两国的分界线,远处的彩虹桥横跨尼亚加拉河而将两国连接在一起。两边的游客都喜欢在桥上通过,体验举步就能跨越国界的感觉。3万多年来,流水的力量使瀑布已经后退了7英里多,在图中我们看到的是不断后退的大瀑布掘蚀形成的峡谷。大瀑布的不寻常之处就是它在不断后退的同时又一直保持着挺立,大瀑布仍然在不断后退,它还能挺立多久呢?
8 z1 O8 E& f3 F摄影/Bettmann/C |
|